历史剧
历史剧串烧 -- 从影视观历史
- 一、影视剧多为演义或戏剧化创作,通过影视剧作为兴趣窗口以休闲的状态窥视历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要研究史实,还请参阅历史文献。
- 二、部分会给出影视剧中与史料不符的相关文章,但这并不等于这部作品是坏的,请明晰何谓演义、戏剧化改编创作与史实的差异,批注错误不等于批判作品,请自行分析。
- 三、“一句话简介”仅代表我个人立场且诸如《芈月传》、《大秦赋》一类作品不予收录;《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不属于历史题材,《
商君传大秦帝国之裂变》、《和珅传乾隆王朝 》归于历史题材中。具体标准纯主观判断。
时间图表
一图读懂朝代变迁及关键时间点(图源网络,本来想自己造个,没有趁手工具和技术,就不折腾了)
影视推荐
!剧透警告!(但历史有什么好怕被透的?)
时代 | 子时代 | 作品名称 (若以人物为重要会标注《人物传记》) |
一句话简介 |
---|---|---|---|
通用:中国通史 记录片 | |||
先秦 | |||
东周/春秋 | 东周列国志·春秋篇 | 如字面意思,基于“东周列国志”(本质是演义小说)改编的 单集或者多集为一个单元讲述了一个故事,相互之间没有硬关联(按照时间推进的) 内容十分出色!演员十分敬业,齐桓公死去的画面,演员脸上的虫子是真的! | |
东周/战国 | 东周列国志·战国篇 | ||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人物传记) | 孙膑和庞涓围绕孙子兵法 | ||
东周/战国末年 | 大秦帝国之裂变 | 《大秦赋》不建议观看 令我触动最大的还是第二部纵横中张仪被迫还乡那段,我冷血成性,然而最见不得平民天才被迫接受平庸与有志之士被曲解和受到不公待遇。详见:知乎想法 商鞅虽然也是不得善终,但戏剧化的改编使其更偏向《商鞅传》或者表面伤残实则无味的偶像剧,激不起太多情绪 | |
大秦帝国之纵横 | |||
大秦帝国之崛起 | |||
两汉 | 秦末汉初 | 楚汉 | 秦末--楚汉争霸--汉朝初期 |
汉初 | 大风歌 | 西汉初建,诛杀异姓王和功臣做引子,接吕后弄权,吕后死后陈平等人用计平诸吕之乱迎汉文帝刘恒继位直至文帝去世的故事 | |
汉武帝时期 | 汉武大帝 | 汉景帝开始,平七王之乱,以及立太子风波,之后刘彻上任,因政论不同前期与其祖母窦太后的权力争夺(不算争,是太后不放心不轻易放权),创办羽林军励精图治,遇到卫青董仲舒主父偃等名臣,和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窦太后驾崩后,王太后獠牙初漏,在朝中安排自己的亲信(王太后和田fen不同性是因为同母异父,他们家族流行二次婚姻),随着田蚡搞死窦婴和灌夫自己也病倒后,刘彻收拢了权力安排了自己的心腹置于要职算是正式没有了拘束 之后开始征讨匈奴,平淮南王预谋反叛,以及刘彻晚年昏庸信巫术,一些奸臣借此争夺太子位,搞出了巫蛊之乱,太后女儿卫青长子都被处死,后来无中生有逼迫刘据造反,刘据亡 之后刘彻幡然醒悟处死了奸相,死前赐死了钩弋夫人,立钩弋夫人之子为太子,霍光为托孤重臣之首,至此结束 总的来说,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汉武帝以用完+透支的代价平定了匈奴,再让昭宣中兴补破损,然后过了没几代,被王莽篡汉了…… 汉武帝在位之时还把盐铁之类的收归与国有,算是一个重大改革,同时也急剧滋生了官商勾结的乱象 从全局上看,抗击了匈奴免受其扰,是有利的。正如秦长城 但是如果作为一个屁民,还是生活在和平年代好得多,生活在边境的屁民另说 | |
魏晋南北朝 | 三国 | 三国演义 | 老三国、新三国都可看 |
隋唐 | 唐初 | 贞观之治 | 偏向纪实一点,主要是讲述唐朝武德三年(620年)洛阳虎牢关之战左右至李世民去世 主要情节:洛阳虎牢关之战、玄武门之变、魏征安抚河北及谏言李世民、削王事宜(含反叛)、并省官员、玄奘取经、马周等等 这种色调比较暗的有一个缺点就是对脸盲十分不友好,在我眼中,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长得一模一样,也就勉强能分辨出长孙无忌的声音比较受,房玄龄脸大,杜如晦后面看不见了。以及女角,一样的发型服饰和妆容,根本分辨不出来。只是通过剧情分辨角色而已,到结束了才能勉强认出来人,但是总不能再看一遍 剧情线主要是玄武门之变及当时的功臣,以及太上皇线,和太子线(傻的怪好笑的)、魏征线(吃菠菜的环节笑死了)、 事件有处置反叛、兰亭集序,晋王与武媚娘等等 |
贞观长歌 | 比较有戏剧性,主要讲述是玄武门之变后(不含玄武门之变情节)至李治上位 看点主要是与草原颉利可汗的争战、太子之位的相争、并省官员、泽州冤案(戏编)等,唯一的缺点是戏编较多,以及安插了几个严重毁剧情的情节与人物(譬如安康公主与慕一宽的恋情,疑似为带资进组,此人一出现,秒变言情剧,真的是服了) 剧情线主要是太子位相争(岑文本与长孙一脉的暗斗),相比贞观之治突出了政治斗争、强化了个人(譬如岑文本)的权谋,观赏性较高 | ||
辽宋元 | |||
明 | 明初 | 朱元璋 | 开局一个碗,朱元璋的漫漫建国路 |
洪武大案 | 朱元璋的漫漫反腐倡廉及回马枪之路 | ||
景泰年间 | 大明王朝1499 | 又名《大明王朝惊变录》,从土木之变到夺门之变,明英宗被俘到复辟,景泰帝和于谦的故事。不过这剧也有疑似带资进组的女角,谨慎。 | |
嘉靖年间 | 大明王朝1566 | 经典中的经典,戏剧化改编将权谋之术、政治的暗涛汹涌生动的体现了出来,值得一看 | |
万历年间 | 万历首辅张居正(人物传记) | 这部剧怎么说,从观众的角度上看,有几个情节实在是憋屈,一是疑似带资进组的无意义女角,相关的一些情节都莫名其妙的;一个是夺情决策的几个任人使唤的炮灰。
前者没啥好说的,后者的话当然可以理解,是我我也觉得是不愿意放权,偌大的大明朝,不至于就一个张居正说话管话。如果能加一些解释的情节就再好不过了,剧情再大的漏洞都能找补,但演绎出来带给人的观感不能靠观众兜低呀。也就那个状元最后表现出了行为的合理性,另外两个言之凿凿的张居正的门生表现的大义凌然,但心甘情愿被当工具人,完事该出面时又没影。有自己算盘的坏(哪怕是给个镜头表现出来他们是明知故作)没啥,就怕这种稀里糊涂的蠢“蠢”,很影响观感。 | |
清 | 清初 | 努尔哈赤 | 开具13个盔甲。 |
鼎盛 | 康熙王朝 | 一些史料错误可以见:知乎 | |
雍正王朝 | 干最多的活,得最差的评价(其实不差)。就清代封建帝王来说,雍正承上启下,把康熙朝的亏空补上了,还留给乾隆“霍霍”的资本。 | ||
乾隆王朝 | “《和珅传》”,和珅的存在感各方面都比乾隆高,不过以朝代为题,也无伤大雅。 | ||
梦断紫荆城(人物传记) | 货真价实的《和珅传》,围绕几个事件展开,和珅的发家之路,除了朱硅没啥喜剧情节。 | ||
衰退 | 嘉庆皇帝 | 一样有女角干预朝政的情节,不过后期比较少。乾隆末期到嘉庆上位,吏治愈加腐败,到处死广兴,嘉庆郁郁而终结束。 | |
清末 | 走向共和 | 清朝末年到张勋复辟 走向共和中的史实错误:贴吧、知乎 | |
末代皇帝(1988) | 围绕溥仪的一些事件,登基、退位但在皇宫住着、被赶出皇宫在天津的生活、到东北当伪满皇帝、日本战败后被拘在苏联收容所、在新中国的监狱接受改造的故事。 | ||
民国-建国 | 民国初期 | 觉醒年代 | 民国初期的漫漫探索之路至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
中流击水 | 觉醒年代主要刻画陈李及共产党建立的辛苦历程,中流击水则偏向于主席及后期陈独秀与党组织其他成员的矛盾 | ||
建国以来 | 建国初期 | 老农民 | 整体不错,但烂尾警告 |
历史中常见知识点
众所周知我是初中不及格文化的,以下是当作我个人学习笔记运行的,投稿、纠错、疑问 联系我。
Q:为什么分为 西x、东x;南x、北x?
- 主要是看首都位置,比如周武王至周幽王时期京都在镐京,周平王至周王朝结束京都在洛邑,两者相对镐京在西可谓西周,洛邑在东可谓东周
- 西汉东汉,南宋北宋同理
- 至于为什么大多数朝代都是先西后东,先北后南,是因为地域的关系,一般都是因为规避强敌,而强敌大多都是西北部的戎狄、西凉之类的,所以往往都是西迁东,北迁南。
Q:
Q:
知名人物、轶事摘要
当作学习笔记
- 赵高指鹿为马
- 崔杼弑君杀史官:齐国国君齐庄公被权臣崔杼杀死,之后史官太史伯记录“崔杼弑其君”,于是也被崔杼杀死,太史伯的二弟太史仲、太史伯的三弟太史叔都因为直书相继被杀,到了太史伯的四弟太史季依旧直书“崔杼弑其君”,但是他不敢杀了
- 赵盾弑其君:虽说记载的是“赵盾杀了晋灵公”,但实际上是“赵穿”杀的,具体渊源可以参考:其他人的知乎回答
- 赵氏孤儿:赵武,争议有点大,不过常规影视剧中都是按照比较煽情、戏剧性的那一版本来的,观赏度高
- 凿壁偷光:故事本身没啥,不过故事主角——匡衡是贪官
作品记录
当作笔记记录的
东周列国志·春秋篇(部分)
01:周幽王的昏聩导致了戎狄入侵而无诸侯信任从而被杀(烽火戏诸侯),周平王上位迁都洛邑(洛阳),至此西周结束,东周开始,周王朝也名存实亡,春秋时代自此开始
02:郑武公护驾东迁有功,得到了大片赏地,但是郑国内因妻子武姜偏爱小儿子段(长子寤生出生时先出脚后出头属于难产)导致本无野心和能力的段一步步走向了反叛,而出于孝道郑庄公一直在隐忍,先后割让京都(比郑国国都还大,原本索要的是虎牢关未许)兵车,后来设计让武姜传递了错误的消息给段,引蛇出洞消灭了段。以及最后在“黄泉”之上与母重归“初”好
03:迁徙至洛邑后,周平王竟然跟郑国互换太子做人质,尽管初衷是表达信任加紧联系防止轻举妄动等等,但依旧是很令人震惊的做法,因为正如“孝”是各朝天子都不敢违背的一般,越往前人们越是对这种精神符号以及言语承诺格外重视,比如周王朝的分封制度百分百是削弱中央权力,但是当时戎狄入侵之类的事发生的话点燃烽火,各诸侯国都要派兵集合,共同抵御外敌,对内各诸侯也都是言听计从,各诸侯国自治,也省了中央很多事,一片其乐融融的样子
一切都是因为“周天子”这个符号,这个符号就像 神 佛 一般,是不可动摇的,只要周天子不作死,就能传递下去,
夏商周夏桀商纣周幽王这些亡国之君都是因为自身太过暴虐,玷污了天子这个精神符号的神圣性,逼迫人们不得不反
哪怕是什么都不干,只要没有外敌入侵,就能一直保山河无恙,至少不换姓(前提是正常继位)
因为同 天子 孝 一样,谋反也是一种超级高的帽子,不过这顶帽子谁戴谁臭,名不正言不顺也很难得到支持
因此,周平王这个做法就表现周天子作为天子没有基本的底气,是畏惧的表现,好似小小郑国就能同周王朝平起平坐一般,之后周平王卒,在郑国的天子也卒,周桓王上线,其一心想摆脱郑国的功劳要废郑庄公,最后结果就是郑庄公对线周天子(周桓王)军,对线中周桓王肩膀被郑国将领祝聃射中了肩膀,周王朝信用就算破产了
诸侯王各自玩各自的, 谁也不先当出头鸟去揭开周王朝的遮羞布,因为那样就是谋反,会被其他诸侯和而诛之
西周到战国,他们的关系从 等级森严的军队上下级 到 父与子 到父与叛逆的子 再到垂垂老矣的父与精神充沛的子
05:齐襄公荒淫无度,上演骨科大戏(同父异母),设计害死妹妹丈夫鲁桓公,还杀死了替罪羊公子彭生。同时对外用兵转移矛盾,帮助卫国出兵,之后出现了及瓜而代的故事,到期齐襄公并没有派人轮换,由于那里条件艰苦,公孙无知联合连称、管至父弑杀了齐襄公(本来被孟阳救了一命,谁知道他没藏好被发现了),自己上位
06:管鲍之交的故事
07:齐国与鲁国对阵,齐国三战三捷,然而鲁国半路冲出一个曹刿,对峙齐国,并将其击溃 ,也就是经典的 一鼓(鼓声)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故事
08:齐国走向了巅峰,齐桓公与管仲等都垂垂老矣,无法突破,可预见的要衰退了,最后开方、易牙、竖刁等佞臣把齐桓公囚禁了起来不许任何人靠近,等 齐桓公死,然而三人支持的后继者不同,造成了停尸不顾,束甲相攻的乱象(脸上的虫子在动啊)
09:宋襄公因为扶持了新齐国国君上任,有些膨胀 ,想立马接手中原霸主的位置于是准备了孟地会盟,结果反被楚军挟持,差点丢了性命,后来为了报仇,征伐楚国盟友郑国去了,结果楚军前去救援,两军在泓水之滨对峙,在楚军渡河时更是高举仁义大旗,没有在楚军在河中央时进攻
待看列表
还没看的,没有筛选,仅作参考
秦始皇、汉刘邦、汉武帝、隋唐演义(96版)、开创盛世、唐明皇、赵匡胤、成吉思汗、孝庄秘史、太平天国、船政风云、北洋水师、末代皇帝、武昌首义、长征、满清十三皇朝、江山风雨情
孔子、司马迁、王昭君、汉宫飞燕、光武大地、蔡伦、诸葛亮、胡笳汉月、武则天(95版)、大唐诗圣、包公、贺兰雪、苏东坡、江山风雨情、柳如是(电影)、大明劫
西风烈、大明天下(天下之喋血紫禁城)、明宫谜案、大明风华、郑和下西洋、传奇皇帝朱元璋
朝代简要分类
不严谨数据仅作参考
- (尧、舜)
- 夏(禹)
- 商
- 周(西)、(东)春秋、战国
- 秦、(西楚)
- 汉(西、新朝、东)、三国(魏&蜀&吴)
- 晋(西)、【五胡乱华】、晋(东晋/十六国)、南(宋/齐/梁/陈)北(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朝
- 隋
- 唐【武周】
-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南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闽国/北汉)
- 辽/宋(辽朝/北宋)、(金朝/南宋)
- 元
- 明
- 清
- 民国
- 现在